中石化集团计划在河南省鹤壁市建设煤化工项目
随后朱宜存、黄笑华、邵德慧、李忠良共同为皖能环保发电财务共享中心揭牌,并在皖能环保发电总经理张为义、远光软件副总裁陈婷陪同下参观了财务共享中心。
PPP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投资模式,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认为,上半年PPP模式主要指标走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项目需求有所放缓。
白景明认为,PPP模式适用于开发周期比较长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垃圾处理场、发电厂、城市整体开发等;而专项债用于周期相对较短的项目,比如新基建等领域,更能尽快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四是贫困县新入库PPP项目105个、投资额665亿元,投资力度不减。要进一步加快PPP模式与产业结合,促进一些跨行业、跨区域项目达成。三是两新一重项目占比非常高,充电桩、智慧城市、信息网络建设等行业上半年新入库项目378个,投资额6687亿元,占全部新入库项目的84.3%,目前已开工建设项目191个,这类项目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基础,为经济长期发展增加了后劲。未来,要进一步夯实制度基础,细化监管规则,严把项目质量关,推动更多高质量的PPP项目加速落地。
项目资本金超11亿元,其中政府出资30%,社会资本占比70%。PPP模式经过两年半的回调,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有望迎来发展拐点。在产能建筑群技术的探索之中,通过合理应用被动式建筑设计,比如遮阳、自然通风等,结合高效的主动式能源系统,如高效热回收等,可以实现大幅降低建筑负荷和用能,但如何满足用电用能需求一直成为更关键的技术因素。
光伏建筑一体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光伏方阵与建筑的结合。而一旦形成稳定成熟的微电网应用,建筑之间互相可以能源资源调配,一个区域内产能高的建筑可以将盈余存贮的能源输配给其他消耗型建筑,或根据用能波峰建筑之间互相调配能源使用,形成产能建筑群的概念。研究内容不仅围绕单体建筑产能,更进一步探索建筑群或社区如何实现产能建筑群。在产能型建筑中,利用光伏板产生电能基本已经是常见的一种技术了。
目前市场上大热的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也许能切实解决问题所在,一旦成熟化解决建筑发电问题,预期会加速推进产能建筑群落地发展。加强大范围建筑用能管理系统的监控和数据交互,实现区域级别的数据共享,也可减轻集中电网的负担。
来自甘肃中安瑞科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南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中信设计院、国安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天津设计院、德国能源署等相关专家及行业人员,已经积极开展成果落地项目实施前期筹划工作,目标不单单是建筑产能,而是希望通过科学设计、科学选材,各类建筑技术的融合,落地健康、舒适、环保的居住空间。产能建筑群,是在满足建筑功能需求和外观的基础上,通过各类被动式、主动式节能技术集成,充分发挥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的综合利用能力,结合智能微电网、储能、输配等技术的联合应用,使建筑产生的能量超过其自身使用,还有盈余,可以并入区域能源网络,彼此链接,实现自由调配,实现建筑群产能的目标。目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高性能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也正在开展住建部立项批准的 《产能建筑群技术路线及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课题的研究。我国有大量的街区、社区、校区、园区等区域型建筑,如果能落地应用产能建筑群,可极大地缩减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据悉,中国产能建筑群相关研究课题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已取得阶段性关键性成果。光伏建筑一体化(即BIPV 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是一种将太阳能发电(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德国能源署建筑能效部高级建筑师揣雨表示,在德国,产能建筑从2011年第一栋位于柏林的联邦产能建筑建成开始到现在,经过九年的推广已经共有34个住宅项目以及7个学校教育类建筑项目。研究的创新点包括单体建筑能源使用预测,建筑之间的用能和产能交互、智能输配等技术。
应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光伏、储能、地源热泵、微电网等等。另一类是光伏方阵与建筑的集成。
纵观我国建筑节能减排的发展,已从节能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开始迈向更高阶段的产能建筑群。德国联邦能源与水业协会日前发布数据称,2020年第一季度,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电力消耗量的52%,创历史新高。
是建筑领域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相互结合的探索。据了解,目前上市场光伏建筑一体化建筑项目一直力求做到自发自用,并且业内一直积极推动余电量可以并入公共电网或组成区域能源微网,让建筑产能。特别是建筑群智慧能源微网,以及如何实现对网中建筑用能、产能和储能的智能管理等。近年来,德国积极推动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速超过10%。其中,进口铁矿砂同比增长11.8%;钢材同比增长49%;原油同比增长12.1%;粮食和肉类同比分别增长23%和74%;集成电路增长24.8%。
其中,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业物流需求明显加快,新兴产品物流需求高速增长。分环节来看,运输、保管和管理环节物流成本降幅均呈收窄态势,分别比上半年收窄1.3、2.1和1.5个百分点。
据统计,1-7月份,社会物流总费用8.0万亿元,同比下降2.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9.8%,连续五个月保持8%以上的较快增长。
主要货类中,大宗商品、农产品和部分机电产品进口量实现两位数增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5日发布数据显示,7月,中国制造业物流需求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1%。
数据显示,1-7月份,工业品物流总额为133.6万亿元,同比下降0.4%,降幅比1-6月份收窄0.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物流需求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1%。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13.0%,增速较上月加快3.3个百分点。从当月来看,7月份当月工业物流需求同比增长4.8%。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中国进口物流总额增长9.7%,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回升。
与此同时,进口物流需求量保持较快增长与此同时,民生消费物流需求也持续增长。
对于全年的物流行业发展,赵小敏表示,大宗物流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大宗物流没有充分活跃,那物流行业的发展还是比较难的。赵小敏认为,消费端的需求是下半年物流行业的一大看点。
国家加大马力推行六稳六保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在向实体企业倾斜,这使得整个企业的开工率有较大的提升。年初以来,社会物流总额连续负增长,7月数据实现由负转正。
赵小敏表示,工业物流需求增长离不开复工复产的推进。1-7月快递业务量累计增长23.7%,7月当月增长超30%。网络销售、直播电商等新动能、新业态拉动电商物流与快递业务快速发展。市场上还存在许多变数,总体来讲我们保持一个谨慎乐观的态度。
而放眼物流行业的长期发展,赵小敏补充,自动驾驶和机械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但同时也会导致劳动力就业成为新的困境。物流总需求延续复苏态势,工业物流基本平稳,进口物流需求保持较快增长,与消费、民生相关的物流需求持续回暖,新动能支撑作用持续增强,物流运行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是未来长期需要关注的变化。从物流的角度来讲,电商快递是一个先行指标。
市场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对企业来讲,弹药要充足,也就是说现金流、账面上的资金要充足。预期后面可能有一个更大的积极变化,包括要迎接黄金周、双11和元旦。
评论列表